山西省国有林管理局构建长效机制筑牢生态基石三分造林,七分管护。在山西这样一个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下,造林难,成林更难,保护好现有林这块绿色瑰宝意义十分重大。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动下,我们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创新机制为动力、以基础建设为保障。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推进管护工程建设,筑牢了三晋生态基石。一是全方位落实管护责任。我省以工程四到市、四到县管理为核心,按照强一线、精二线、优三线的基本思路,逐步优化工程管理队伍,着力加强森林公安、森林消防、一线巡护3支队伍建设,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协调联动机制。
在省直林区,确立了局领导分片包场、场领导分区包站、管护人员分片包山的管护责任制体系;在集体林区,建立起县、乡、村、管护员四级管护责任网络。把森林管护的目标、任务、责任层层分解,细化量化到山头、户头、人头,将管护补助资金与管护效果紧密挂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二是多层面创新管护机制。针对国有林相对集中的特点,我省以管护站建设为重点,划分责任区域,分片责任承包,将森林管护阵地推进到了大山深处、森林边缘,实现了源头责任管护、区域综合治理。根据集体林资源比较分散的特点,针对停采禁伐后乡村经济困难、群众收入减少、管护责任难以落实的问题,探索了以两权分离、双层管护、权责明晰、绿中求富为特色的集体林资源家庭托管制,形成了以承包管护和家庭托管为主的管护机制,充分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护林热情和参与积极性。
使森林管护工作由过去少数人操心变成多数人操心,由几十双眼睛看护变成成千上万双眼睛看护。三是科技化实现立体管护。山西的森林大都与矿区、农区交错分布,管护难度较大,防火压力尤为明显。2008年,由省发改委正式立项,投资2亿元,建成了省-市-县三级森林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可实时监控3000多万亩林地。
同时,在省直林区大力推行GPS定位巡护网络建设,实现了GPS巡护全覆盖。现代科技手段在森林管护中的应用,既减轻了一线管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又确保了管护效果,实现了森林资源全程有效监控。
加快植被恢复建设秀美山川公益林建设是扩大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修复的重要举措。项目实施以来,我省坚持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封飞造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点网片相结合,扎实推进公益林建设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因地制宜调整营建方式。
我省疏林地、宜林荒山资源丰富,但地形破碎,地块分散,飞播作业效果难以保证。总结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我省本着实事求是、科学求实的态度,积极探索接近生态演替自然规律的种子混播和混交林营造模式,将飞播造林调整为人工直播和植苗造林,以人工点播和植苗为主要营建方式,并着力推广容器苗造林、地膜覆盖等实用技术,有效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
二是着力推进区域综合治理。在任务安排上,坚持按照自然地貌特点,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流域、分区域规划封山育林建设任务,实施一山一沟综合治理。在技术管理上,坚持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积极推行建站管护、拉网垒坝、工程封育等项措施,严格规范设计,强化施工监管,实行项目报账,落实管护责任。
为了进一步保证封育成效,省政府于2007年8月发布了《山西省封山禁牧办法》,自当年10月1日起在天保工程区实行全面禁牧。此举,为保障工程区封育成效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三是创新营造林管理机制。
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是我省推进公益林建设的重要措施。在国有林区、林场,我省组织开展了人进工程区、钱从工程挣的竞赛活动,大力减少外包工程量,增加职工就业面,鼓励发展民营林业。
在集体林区,相继推出了右玉、灵石、大宁等一批典型县,靠典型的带动辐射作用,提升了天保公益林建设的质量。比较成熟的做法是:从稳定林权入手,先落实宜林地权属,确定受益人和管护人员,再安排造林任务。由于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承包户直接受益,大大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11年来,我省天保工程区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988.2万亩,其中飞播造林393.2万亩,封山育林595万亩。历年全国营造林综合核查结果显示,工程质量合格率均在95%以上。
推进体制创新加快林区发展我省省直九大林区跨涉吕梁、太行两大山系,管护着全省最精华的森林资源,是天保工程的主阵地。11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直林区积极应对停采禁伐带来的严重经济困难,围绕职能转变,坚持改革创新,瞄准建设富裕和谐生态文明新林区这个目标,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同步、生态与经济双赢的路子。一是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山西省直九大林区中,除杨树丰产林实验局外,均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2005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了省直林区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随后,省财政将省直九大林局转制补贴经费列入正式预算,年补贴2330万元。2009年,经省人大表决通过,省财政又作出两项政策性安排,将省直林局转制补贴经费增加到11920万元;同时,将省直林区1666.4万亩生态公益林纳入首批补偿范围,年补偿资金8332万元。
两项资金合计,省财政每年对省直国有林场的投入达到20252万元。如此集中的省级投入,加上国家天保工程、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投入,使省直林区保障水平相当于全额预算事业单位的82.5%,为由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转向公益性事业单位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基础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针对国有林场地处偏远山区、基础设施滞后这一突出问题,2007年,省发改委将省直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规划。
经过3年多的艰苦努力,省直林区局容场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21个国有林场中,通过整体改造和异地重建建成新场部75个,占62%,建设总规模12.48万平方米,总投入1.753亿元,其中国家和省级投入8550万元,林区自筹8980万元。样式新颖、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新林场已经成为大山深处的一道风景,务林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与林场建设同步,近年来,我省累计投入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中心管护站和森林管护站建设,按照住得下、管得住、能发展、形象好的建设目标,新建改建了640个森林管护站。其中每个新建站都达到了两有、四小、五全、六化(有项目、有基地;小餐厅、小浴室、小灭火库、小暖气;机构健全、制度健全、设备齐全、档案齐全、版面齐全;绿化、美化、硬化、规范化、信息化、机动化)的建设要求。
在山西,森林管护站不仅为管护人员工作生活提供了良好场所,而且为管护人员创收增效提供了发展基地。三是产业转型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林木种苗业全面推进。
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效益日渐显现,苗木基地达到3.83万亩,人均5亩以上。林下资源开发多点突破。
已经注册了10多个地方特色品牌,开发的项目主要有森林泉、木耳、蘑菇、森林猪、森林鸡、中药材种植等,森林食品正在逐步走向市场、赢得商机。森林生态旅游业稳步发展。按照保护优先,合作开发,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省直林区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对内优化组合,森林旅游已逐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目前,我省已建立森林公园111处,其中以国有林场为载体,按照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模式建立的森林公园46处,涉及国有林场81个,有6处森林公园纳入全省产业结构调整1311规划十大景区范围,沿五台山、管涔山、黑茶山、关帝山、太岳山、中条山一条贯穿南北的森林生态旅游带已现雏形。
承揽绿化工程创收增效。国有林场紧紧抓住林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依托人才、种苗、技术优势,积极承揽社会绿化工程,建设项目扩展到通道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环城绿化、城市绿化、城郊绿化、厂矿区绿化、住宅区绿化、新农村绿化等多个领域。
林系经济的蓬勃兴起,既解决了部分富余职工的就业问题,又弥补了林场管理经费的不足,为工程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来源:kaiyun·开云,kaiyun·开云(官方)app下载安装ios/安卓通用版/手机版-www.129543.com
kaiyun·开云,kaiyun·开云(官方)app下载安装ios/安卓通用版/手机版一家集品牌女装 男装 童装 中老年装 批发及加盟于一体的大型专业品牌服饰折扣公司,成立于2005年,在长期的公司经营中,和客户形成了良好而坚定的联系